《黄帝内经》黃帝內經·素問(一)下篇

十二疟者,其发各不同时,察其病形,以知其何脉之病也。先其发时,如食顷而刺之,一刺则衰,二刺则知,三刺则已,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,不已刺?中盛经出血,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。舌下两脉者,廉泉也。


刺疟者,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,先刺之,先头痛及重者,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;先腰脊痛者,先刺?中出血;先手臂痛者,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;先足胫酸痛者,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。


风疟、疟发则汗出恶风。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。


●痠痛甚,按之不可,名曰胕髓病。以鑱针,针绝骨出血,立已。


身体小痛,刺至阴。


诸阴之井无出血,间日一刺。


疟不渴,间日而作,刺足太阳。渴而间日作,刺足少阳。


湿疟汗不出,为五十九刺。


气厥论篇第三十七


黄帝问曰: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?


岐伯曰:肾移寒于肝,痈肿少气。脾移寒于肝,痈肿筋挛。


肝移寒于心,狂隔中。心移寒于肺,肺消。肺消者饮一溲二,死不治。


肺移寒于肾,为涌水。涌水者,按腹不坚,水气客于大肠,疾行则呜濯濯,如囊里浆水之病也。


脾移热于肝,则为惊衄。


肝移热于心,则死。


心移热于肺,传为膈消。


肺移热于肾,传为柔痊。


肾移热于脾,传为虚,肠澼,死不可治。


胞移热于膀胱,则癃溺血。


膀胱移热于小肠,膈肠不便,上为口糜。


小肠移热于大肠,为虙瘕,为沉。


大肠移热于胃,善食而瘦入,谓之食亦。


胃移热于胆,亦曰食亦。


胆移热于脑,则辛頞鼻渊。鼻渊者,浊涕不下止也,传为衄蔑、瞑目。故得之气厥也。


欬论篇第三十八黄帝问曰:肺之令人咳何也?岐伯对曰: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。


帝曰:愿闻其状?岐伯曰:皮毛者肺之合也。皮毛先受邪气,邪气以从其合也。其寒饮食人胃,从肺脉上至于肺,则肺寒,肺寒则外内合,邪因而客之,则为肺咳。


五脏各以其时受病,非其时各传以与之。


人与天地相参,故五脏各以治时,感于寒则受病,微则为咳,甚者为泄为痛。


乘秋则肺先受邪,乘春则肝先受之,乘夏则心先受之,乘至阴则脾先受之,乘冬则肾先受之。


帝曰:何以异之?


岐伯曰:肺咳之状,咳而喘息有音,甚则唾血。


心咳之状,咳则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状,甚则咽肿,喉痺。


肝咳之状,咳则两胁下痛,甚则不可以转,转则两胠下满。


脾咳之状,咳则右胁下痛,阴阴引肩背,甚则不可以动,动则咳剧。


肾咳之状,咳则腰背相引而痛,甚则咳涎。


帝曰:六腑之咳奈何?安所受病?岐伯曰:五脏之久咳,乃移于六腑。


脾咳不已,则胃受之。胃咳之状,咳而呕,呕甚则长虫出。


肝咳不已则胆受之,胆咳之状,咳呕胆汁。


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,大肠咳状,咳而遗失。


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,小肠咳状,咳而失气,气与咳俱失。


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,膀胱咳状,咳而遗溺。


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,三焦咳状,咳而腹满不欲食饮。


此皆紧于胃关于肺,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。
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脏者治其俞,治腑者治其合,浮肿者治其经。帝曰:善。


举痛论篇第三十九黄帝问曰:余闻善言天者,必有验于人,善言古者,必有合于今;善言人者,必有厌于已。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,所谓明也。


今余问于夫子,令言而可知,视而可见,扪而可得,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,可得而闻乎?


岐伯再拜稽首曰:何道之问也?帝曰:愿闻人之五脏卒痛,何气使然?岐伯对曰:经脉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,寒气入经而稽迟。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,则血少,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


帝曰:其痛或卒然而止者;或痛甚不休者;或痛甚不可按者;或按之而痛止者;或按之无益者;或喘动应手者;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;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;或腹痛引阴股者;或痛宿昔而成积者;或卒然痛死不知人,有少间复生者;或痛而呕者;或腹痛而后泄者;或痛而闭不通者。凡此诸痛,各不同形,别之奈何?


岐伯曰:寒气客于脉外,则脉寒,脉寒则缩踡,缩踡则脉绌急,则外引小络,故卒然而痛。得炅则痛立止,因重中于寒,则痛久矣。


寒气客于经脉之中,与炅气相薄,则脉满,满则痛而不可按也。寒气稽留,炅气从上,则脉充大而血气乱,故痛甚不可按也。


寒气客于肠胃之间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络急引故痛。按之则血气散,故按之痛止。


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,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无益也。


寒气客于冲脉,冲脉起于关元,随腹直上,寒气客则脉不通,脉不通则气因之,故喘气应手矣。


寒气客于背俞之脉,则脉泣,脉泣则血虚,血虚则痛。其俞注于心,故相引而痛。按之则热气至,热气至则痛上矣。


寒气客于厥阴之脉,厥阴之脉者,络阴器,繫于肝。寒气客于脉中,则血泣脉急,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。


厥气客于阴股,寒气上及少腹,血泣在下相引,故腹痛引阴股。


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,络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入大经,血气稽留不得行,故宿昔而成积矣。


寒气客于五脏,厥逆上泄,阴气竭,阳气未入,故卒然痛死不知人,气复反则生矣。


寒气客于肠胃,厥逆上出,故痛而呕也。


热气留于小肠,肠中痛,瘅热焦渴,则坚乾不得出,故痛而闭不通矣。


帝曰:所谓言而可知者也,视而可见奈何?


岐伯曰:五脏六腑固尽有部,视其五色,黄赤为热,白为寒,青黑为痛,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。


帝曰:扪而可得奈何?岐伯曰:视其主病之脉坚,而血及陷下者,皆可扪而得也。


帝曰:善。余知百病生于气也,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炅则气泄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。九气不同,何病之生?


岐伯曰:怒则气逆,甚则呕血及飧泄,故气上矣。


喜则气和志达,荣卫通利,故气缓矣。


悲则心系急,肺布叶举,而上焦不通,荣卫不散,热气在中,故气消矣。


恐则精却,却则上焦闭,闭则气还,还则下焦胀,故气不行矣。


寒则腠理闭,气不行,故气收矣。


炅则腠理开,荣卫通,汗大泄,故气泄。


惊则心无所依,神无所归,虑无所定,故气乱矣。


劳则喘息汗出,外内皆越,故气耗矣。


思则心有所存,神有所归,正气留而不行,故气结矣。


腹中论篇第四十黄帝问曰:有病心腹满,旦食则不能暮食,此为何病?岐伯对曰:名为鼓胀。
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之以鸡矢醴,一剂知,二剂已。


帝曰:其时有复发者,何也?岐伯曰:此饮食不节,故时有病也。虽然其病也已时,故当病气聚于腹也。


帝曰:有病胸胁支满者,妨于食,病至则先闻腥臊臭,出清液,先唾血,四支清,目眩,时时前后血,病名为何,何以得之?


岐伯曰:病名血枯,此得之年少时,有所大脱血。若醉入房,中气竭,肝伤,故月事衰少不来也。


帝曰:治之奈何?复以何术?岐伯曰:以四乌?骨,一芦茹,二物併合之,丸以雀卵,大小如豆,以五丸为后饭,饮以鲍鱼汁,利肠中,及伤肝也。


帝曰: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此为何病?可治不?


岐伯曰:病名曰伏梁。


帝曰:伏梁何因而得之?岐伯曰:裹大脓血,居肠胃之外,不可治,治之每切按之致死。


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此下则因阴,必下脓血,上则迫胃脘,生膈侠胃脘内痈,此久病也,难治。居脐上为逆,居脐下为从,勿动亟夺,论在刺法中。


帝曰:人有身体髀股●皆肿,环脐而痛,是为何病?岐伯曰:病名伏梁,此风根也。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,肓之原在脐下,故环脐而痛也。不可动之,动之为水溺涩之病。


帝曰:夫子数言热中,消中,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。石药发瘨,芳草发狂。夫热中消中者,皆富贵人也,今禁高梁,是不合其心,禁芳草石药,是病不愈,愿闻其说。


岐伯曰:夫芳草之气美,石药之气悍,二者其气急疾坚劲,故非缓心和人,不可以服此二者。


帝曰:不可以服此二者,何以然?岐伯曰:夫热气慓悍,药气亦然,二者相遇,恐内伤脾,脾者土也,而恶木,服此药者,至甲乙日更论。


帝曰:善。有病膺肿,头痛胸满腹胀,此为何病?何以得之?岐伯曰:名厥逆。
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灸之则瘖,石之则狂,须其气并,乃可治也。帝曰:何以然?岐伯曰:阴气重上,有馀于上,灸之则阳气入阴,入则瘖,石之则阳气虚,虚则狂,须其气并而治之,可使全也。


帝曰:善。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?岐伯曰:身有病而无邪脉也。


帝曰: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?岐伯曰:病热者阳脉也,以三阳之动也。人迎一盛少阳,二盛太阳,三盛阳明,入阴也。夫阳入于阴,故病在头与腹,乃●胀而头痛也。帝曰:善。


刺腰论痛篇第四十一


足太阳脉,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,刺其?中,太阳正经出血,春无见血。


少阳令人腰痛,如以针刺其皮中,循循然不可以俛仰,不可以顾。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,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,夏无出血。


阳明令人腰痛,不可以顾,顾如有见者,善悲。刺阳明于●前三痏,上下和之出血,秋无见血。


足少阴令人腰痛,痛引脊内廉。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。春无见血,出血太多,不可复也。


厥阴之脉令人腰痛,腰中如张弓弩弦。刺厥阴之脉,在●踵鱼腹之外,循之累累然,乃刺之。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,刺之三痏。


解脉令人腰痛,痛引肩,目疏疏然,时遗溲。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?外廉之横脉出血,血变而止。


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,常如折腰状,善恐。刺解脉在?中结络如黍米,刺之血射,以黑见赤血而已。


同阴之脉令人腰痛,痛如小锤居其中,怫然肿。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,为三痏。


阳维之脉令人腰痛,痛上怫然肿。刺阳维之脉,脉与太阳合端下间,去地一尺所。


衡络之脉,令人腰痛,不可以俛仰,仰则恐仆,得之举重伤腰,衡络绝,恶血归之。刺之在?阳筋之间,上?数寸,衡居为二痏出血。


会阴之脉,令人腰痛,痛上漯漯然汗出。汗乾令人欲饮,饮已欲走。刺直肠之脉上三痏,在蹻上?下五寸横居,视其盛者出血。


飞阳之脉令人腰痛,痛上怫怫然,甚则悲以恐,刺飞阳之脉,在内踝上五寸,少阳之前与阴维之会。


昌阳之脉令人腰痛,痛引膺,目●●然,甚则反折,舌卷不能言。刺内筋为二痏。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,上踝二寸所。


散脉令人腰痛而热,热甚生烦,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,甚则遗溲。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,络外廉,束脉为三痏。


肉里之脉令人腰痛,不可以咳,咳则筋缩急。刺肉里之脉,为二痏,在太阳之外,少阳绝骨之后。


腰痛挟脊而痛至头,几几然,目●●然僵仆,刺足太阳?中出血。


腰痛上寒,刺足太阳阳明;上热刺足厥阴;不可以俛仰,刺足少阳;中热而喘,刺足少阴,刺?中出血。


腰痛上寒不可顾,刺足阳明;上热刺足太阴;中热而喘,刺足少阴。


大便难,刺足少阴;少腹满,刺足厥阴。如折不可以俛仰,不可举,刺足太阳;引脊内廉,刺足少阴。


腰痛引少腹控●,不可以仰;刺腰尻交者,两髁胛上,以月生死为痏数,发针立已,左取右,右取左。


风论篇第四十二黄帝问曰:风之伤人也,或为寒热,或为热中,或为寒中,或为疠风,或为偏枯,或为风也,其病各异,其名不同。或内至五脏六腑,不知其解,愿闻其说。


岐伯对曰:风气藏在皮肤之间,内不得通,外不得泄。


风者,善行而数变,腠理开,则洒然寒,闭则热而闷。其寒也,则衰食饮;其热也,则消肌肉。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,名曰寒热。


风气与阳明入胃,循脉而上至目内眦,其人肥,则风气不得外泄,则为热中而目黄;人瘦则外泄而寒,则为寒中而泣出。风气与太阳俱入,行诸脉俞,散于分肉之间,与卫气相干,其道不利。故使肌肉愤●而有疡,卫气有所凝而不行,故其肉有不仁也。


疠者,有荣气热腑,其气不清,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,皮肤疡溃。风寒客于脉而不去,名曰疠风,或名曰寒热。


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,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,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,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,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。


风中五脏六腑之俞,亦为脏腑之风,各入其门户,所中则为偏风。


风气循风府而上,则为胸风,风入系头,则为目风,眼寒。


饮酒中风,则为漏风。


入房汗出中风,则为内风。


新沐中风,则为首风。


久风入中,则为肠风,飧泄。


外在腠理,则为泄风。


故风者,百病之长也,至其变化,乃为他病也,无常方,然致有风气也。


帝曰: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?愿闻其诊,及其病能。


岐伯曰:肺风之状,多汗恶风,色皏然白,时咳短气,昼日则差,暮则甚,诊在眉上,其色白。


心风之状,多汗恶风,焦绝善怒吓,赤色,病甚则言不可快,诊在口,其色赤。


肝风之状,多汗恶风,善悲,色微苍,噎乾善怒,时憎女子,诊在目下,其色青。


脾风之状,多汗恶风,身体怠堕,四支不欲动,色薄微黄,不嗜食,诊在鼻上,其色黄。


肾风之状,多汗恶风,面庞然浮肿,脊痛不能正立,其色●,隐曲不利,诊在肌上,其色黑。


胃风之状,颈多汗,恶风,食饮不下,膈塞不通,腹善胀,失衣则●胀,食寒则泄,诊形瘦而腹大。


首风之状,头面多汗,恶风、当先风一日,则病甚,头痛不可以出内,至其风日,则病少愈。


漏风之状,或多汗,常不可单衣,食则汗出,甚则身汗,喘息恶风,衣常濡,口乾善渴,不能劳事。


泄风之状,多汗,汗出泄衣上,口中乾,上渍其风,不能劳事,身体尽痛,则寒。帝曰:善。


痺论篇第四十三黄帝问曰:痺之安生?岐伯对曰: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痺也。


其风气胜者为行痺,寒气胜者为痛痺,湿气胜者为著痺也。


帝曰:其有五者何也?岐伯曰:以冬遇此者为骨痺,以春遇此者为筋痺;以夏遇此者为脉痺;以至阴遇此著为筋痺;以秋遇此者为皮痺。


帝曰:内舍五脏六腑,何气使然?岐伯曰:五脏皆有合,病久而不去者,内舍于其合也。故骨痺不已,复感于邪,内会于肾;筋痺不已,复感于邪,内会于肝;脉痺不已,复感于邪,内会于心;肌痺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脾;皮痺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肺;所谓痺者,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。


凡痺之客五脏者,肺痺者,烦满喘而呕。


心痺者,脉不通,烦则心下鼓,暴上气而喘,噎乾善噫,厥气上则恐。


肝痺者,夜卧则惊,多饮,数小便,上为引如怀。肾痺者,善胀,尻以代踵,脊以代头。


脾痺者,四支解堕,发咳呕汁,上为大塞。


肠痺者,数饮而出不得,中气喘争,时发飧泄。


胞痺者,少腹膀胱按之内痛,若沃以汤,涩于小便,上为清涕。


阴气者,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。


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。


淫气喘息,痺聚在肺;淫气忧思,痺聚在心;淫气遗溺,痺聚在肾;淫气乏竭,痺聚在肝;淫气肌绝,痺聚在脾。诸痺不已,亦益内也。其风气胜者,其人易已也。


帝曰:痺,其时有死者,或疼久者,或易已者,其何故也?岐伯曰:其入脏者死,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,其留皮肤间者易已。


帝曰:其客于六腑者何也?岐伯曰:此亦其食饮居处,为其病本也。六腑亦各有俞,风寒湿气中其俞,而食饮应之,循俞而入,各舍其腑也。


帝曰:以针治之奈何?岐伯曰:五脏有俞,六腑有合,循脉之分,各有所发,各随其过,则病瘳也。


帝曰:荣卫之气,亦令人痺乎?岐伯曰:荣者水谷之精气也,和调于五脏,洒陈于六腑,乃能入于脉也。故循脉上下贯五脏,络六腑也。卫者水穀之悍气也。其气慓疾滑利,不能入于脉也。故循皮肤之中,分肉之间,熏于肓膜,散于胸腹,逆其气则病,从其气则癒,不与风寒湿气合,故不为痺。


帝曰:善。痺或痛、或不仁、或寒、或热、或燥、或湿,其故何也?


岐伯曰:痛者寒气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


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荣卫之行涩,经络时疏,故不通,皮肤不营,故为不仁。


其寒者,阳气少,阴气多,与病相益,故寒也。


其热者,阳气多,阴气少,病气胜,阳遭阴,故为痺热。


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湿甚也。阳气少,阴气盛,两气相盛,故汗出而濡也。


帝曰:夫痺之为病,不痛何也?岐伯曰:痺在于骨则重;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;在于筋则屈不伸;在于肉则不仁;在于皮则寒。故具此五者,则不痛也。


凡痺之类,逢寒则虫,逢热则纵。帝曰:善。


痿论篇第四十四黄帝问曰:五脏使人痿何也?


岐伯对曰: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脉,肝主身之筋膜,脾主身之肌肉,肾主身之骨髓。


故肺热叶焦,则皮毛虚弱,急薄,著则生痿躄也。


心气热,则下脉厥而上,上则下脉虚,虚则生脉痿,枢析挈,胫纵而不任地也。


肝气热,则胆泄口苦,筋膜干,筋膜干则筋急而挛,发为筋痿。


脾气热,则胃乾而渴,肌肉不仁,发为肉痿。


肾气热,则腰脊不举,骨枯而髓减,发为骨痿。


帝曰:何以得之?岐伯曰:肺者脏之长也,为心之盖也,有所失亡,所求不得,则发肺呜,呜则肺热叶焦,故曰:五脏因肺热叶焦,发为痿躄,此之谓也。


悲哀太甚,则胞络绝,胞络绝,则阳气内动,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。故本病曰:大经空虚,发为肌痺,传为脉痿。


思想无穷,所愿不得,意淫于外,入房太甚,宗筋弛纵,发为筋痿,及为白淫。故下经曰: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。


有渐于湿,以水为事,若有所留,居处相湿,肌肉濡渍,痺而不仁,发为肉痿。故下经曰:肉痿者,得之湿地也。


有所远行劳倦,逢大热而渴,渴则阳气内伐,内伐则热合于肾,肾者水脏也;今水不胜火,则骨枯而髓虚。故足不任身,发为骨痿。故下经曰:骨痿者,生于大热也。


帝曰:何以别之?岐伯曰:肺热者色白而毛败;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;肝热者色苍而爪枯;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;肾热者色黑而齿藁。


帝曰:如夫子言可矣。论言治痿者,独取阳明何也?


岐伯曰: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,主润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。冲脉者,经脉之海也,主渗灌溪谷,与阳明合于宗筋,阴阳?宗筋之会,合于气街,而阳明为之长,皆属于带脉,而络于督脉。故阳明虚,则宗筋纵,带脉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
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各补其荥而通其俞,调其虚实,和其逆顺,筋脉骨肉,各以其时受月,则病已矣。帝曰:善。


厥论篇第四十五


黄帝问曰:厥之寒热者,何也?岐伯对曰: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,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。


帝曰:热厥之为热也,必数于足下者何也?岐伯曰: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。阴脉者,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,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。


帝曰:寒厥之为寒也,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,何也?岐伯曰: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,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,则从五趾至膝上寒,其寒也不从外,皆从内,故阴气胜,则从五趾至膝上寒,其寒也不从外,皆从内。


帝曰:寒厥何失而然也?岐伯曰:前阴者,宗筋之所聚,太阴阳明之所合也。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,然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;此人者质壮,以秋冬夺于所用,下气上争,不能复,精气溢下,邪气因从之而上也。气因于中,阳气衰,不能渗营其经络,阳气日损,阴气独在,故手足为之寒也。


帝曰:热厥何如而然也?岐伯曰:酒入于胃,则络脉满而经脉虚,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阴气虚则阳气入,阳气入则胃不和,胃不和,则精气竭,精气竭,则不营其四肢也。此人必数醉若饱,以入房,气聚于脾中不得散,酒气与谷气相薄,热盛于中,故热遍于身,内热而溺赤也。夫酒气盛而慓悍,肾气有衰,阳气独胜,故手足为之热也。


帝曰:厥或令人腹满,或令人暴不和人,或至半日远至一日,乃知人者何也?岐伯曰:阴气盛于上则下虚,下虚则腹胀满,阳气盛于上,则下气重上,而邪气逆,逆则阳气乱,阳气乱,则不知人也。


帝曰:善。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。岐伯曰:巨阳之厥,则肿有头重,足不能行,发为眴仆。


阳明之厥,则癫疾欲走呼,腹满不得卧,面赤而热,妄见而妄言。


少阳之厥,则暴聋颊肿而热,胁痛,●不可以运。


太阴之厥,则腹满●胀,后不利,不欲食,食则呕,不得卧。


少阴之厥,则口乾溺赤,腹满心痛。


厥阴之厥,则少腹肿痛,腹痛,泾溲不利,好卧,屈膝、阴缩肿,●内热。


盛则泻之;虚则补之;不盛不虚,以经取之。


太阴厥逆,●急挛,心痛引腹,治主病者。少阴厥逆,虚满呕变,下泄清,治主病者。厥阴厥逆,挛腰痛虚满,前闭谵言,治主病者。


三阴俱逆,不得前后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。太阳厥逆,僵仆、呕血、善衄、治主病者。


少阳厥逆,机关不利,机关不利者,腰不可以行,项不可以顾,发肠痈不可治,惊者死。


阳明厥逆,喘咳身热,善惊、衄、呕血。


手太阴厥逆,虚满而咳,善呕沫,治主病者。


手心主少阴厥逆,心痛引喉,身热死,不可治。


手太阳厥逆,耳聋泣出,项不可以顾,腰不可以俛仰。治主病者。


手阳明少阳厥逆,发喉痺、噎肿、痉、治主病者。


病能论篇第四十六黄帝问曰:人病胃脘痈者,诊当何如?岐伯对曰:诊此者,当候胃脉,其脉当沉细,沉细者气逆,逆者,人迎甚盛,甚盛则热;人迎者,胃脉也,逆而盛,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,故胃胱为痈也。


帝曰:善。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,何也?岐伯曰:脏有所伤,及精有所之寄则安,故人不能悬其病也。


帝曰:人之不得偃卧者,何也?岐伯曰:肺者脏之盖也,肺气盛则脉大,脉大则不得偃卧,论在奇恒阴阳中。


帝曰:有病厥者,诊右脉沉而紧,左脉浮而迟,不然病主安在?岐伯曰:冬诊之,右脉固为沉紧,此应四时,左脉浮而迟,此逆四时,在左当主病在肾,颇关在肺,当腰痛也。


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少阴脉贯肾络肺,今得肺脉,肾为之病,故肾为腰痛之病也。


帝曰:善。有病颈痈者,或石治之,或针灸治之,而皆已。其真安在?岐伯曰:此同名异等者也。夫痈气之息者,宜以针开除去之。夫气盛血聚者,宜石而泻之,此所谓同病异治也。


帝曰:有病怒狂者,此病安生?岐伯曰:生于阳也。帝曰:阳何以使人狂?岐伯曰:阳气者,因暴折而难决,故善怒也,病名曰阳厥。帝曰:何以知之?岐伯曰:阳明者常动,巨阳少阳不动,不动而动,大疾,此其候也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夺其食即已。夫食入于阴,长气于阳,故夺其食即已。使之服以生铁络为饮,夫生铁络者,下气疾也。


帝曰:善。有病身热解堕,汗出如浴。恶风少气,此为何病?岐伯曰:病名曰酒风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泽泻,朮各十分,麋衔五分,合以三指撮为后饭。


所谓深之细者,其中手如针也。摩之切之,聚者,坚也,博者,大也。


上经者,言气之通天也。下经者,言病之变化也。金匮者,决死生也。拨度者,切度之也。奇恒者,言奇病也。所谓奇者,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。恒者,得以四时死也。


所谓揆者,方切求之也,言切求其脉理也。度者,得其病处,以四时度之也。


奇病论篇第四十七


黄帝问曰:人有重身,九月而喑,此为何也?岐伯对曰:胞之络脉绝也。


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胞络者,系于肾,少阴之脉贯肾,系舌本,故不能言。


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无治也,当十月复。


刺法曰:无损不足,益有馀,以成其疹。


然后调之。


所谓无损不足者,身赢瘦,无用鑱石也;无益其有馀者,腹中有形而泄之,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,故曰疹成也。


帝曰:病胁下满气逆,二三岁不已,是为何病?岐伯曰:病名曰息积,此不妨于食,不可灸刺,积为导引服药,药不能独治也。


帝曰:人有身体髀股●皆肿,环脐而痛,是为何病?岐伯曰:病名曰伏梁,此风根也。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,肓之原在脐下,故环脐而痛也。不可动之,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。


帝曰:人有尺脉数甚,筋急而见,此为何病?岐伯曰:此所谓疹筋,是人腹必急,白色黑色见,则病甚。


帝曰:人有病头痛,以数岁不已,此安得之,名为何病?岐伯曰:当有所犯大寒,内至骨髓,髓者,以脑为主,脑逆,故令头痛,齿亦痛,病名厥逆。帝曰:善。


帝曰:有病口甘者,病名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此五气之溢也,名曰脾痺。夫五味入口,藏于胃,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,此肥美之所发也,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。肥者,令人内热,甘者令人中满,故其气上溢,转为消渴。治之以兰,除陈气也。


帝曰:有病口苦,取阳陵泉。口苦者,病名为何?何以得之?岐伯曰:病名曰胆瘅。夫肝者,中之将也,取决于胆,咽为之使,此人者数谋虑不决,故胆虚,气上逆而口为之苦。治之以胆募俞,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。


帝曰:有癃者,一日数十溲,此不足也。身热如炭,颈膺如格,人迎躁盛,喘息气逆,此有馀也。太阴脉微细如发者,此不足也。其病安在?名为何病?岐伯曰:病在太阴,其盛在胃,颇在肺,病名曰厥,死不治。此所谓得五有馀,二不足也。


帝曰:何谓五有馀?二不足?岐伯曰:所谓五有馀者,五病之气有馀也,二不足者,亦病气之不足也。今外得五有馀,内得二不足,此其身不表不里,亦正死明矣!


帝曰:人生而有病癫疾者,病名曰何?安所得之?岐伯曰:病名为胎病,此得之在母腹中时,其母有所大惊、气上而不下,精气并居,故令子发为癫疾也。


帝曰:有病庞然有水状,切其脉大紧,身无痛者,形不瘦,不能食,食少,名为何病?岐伯曰:病生在肾,名为肾风,肾风而不能食,善惊,惊已,心气痿者死。帝曰:善。


大奇论篇第四十八


肝满、肾满、肺满皆实,即为肿。


肺之雍,喘而两胠满;肝雍两胠满,卧则惊,不得小便;肾雍脚下至少腹满,胫有大小,髀●大,跛易偏枯。


心脉满大,?瘈筋挛;肝脉小急,?瘈筋挛;肝脉惊暴,有所惊骇,脉不至若暗,不治自己。


肾脉小急,肝脉小急,心脉小急,不鼓皆为瘕。


肝肾并沉为石水,并浮为风水,并虚为死,并小弦欲惊。


肾脉大急沉,肝脉大急沉,皆为疝。


心脉搏滑急为心疝。肺脉沉搏为肺疝。


三阳急为瘕,三阴急为疝。二阴急为?厥,二阳急为惊。


脾脉外鼓沉为肠澼,久自已。肝脉小缓为肠澼,易治。肾脉小搏沉,为肠澼下血,血温身热者死。心肝澼亦下血,二脏同病者可治。其脉小沉涩为肠澼,其身热者死,热见七日死。


胃脉沉鼓涩,胃外鼓大;心脉小坚急,皆膈偏枯。男子发左、女子发右,不暗舌转可治,三十日起。其从者暗三岁起,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。


脉至而搏,血衄身热者死。脉来悬钩浮为常脉。脉至如喘,名曰暴厥,暴厥者不知与人言。脉至如数,使人暴惊,三四日自已。


脉至浮合,浮合如数,一息十至以上,是经气予不足也,微见九十日死。


脉至如火薪然,是心精之予夺也,草乾而死。


脉至如散叶,是肝气予虚也,木叶落而死。


脉至如省客,省客者,脉寒而鼓,是肾气予不足也,悬去枣华而死。


脉至如丸泥,是胃精予不足也,榆荚落而死。


脉至如横格,是胆气予不足也,禾熟而死。


脉至如弦缕,是胞精予不足也,病善言,下霜而死,不言可治。


脉至如交漆,交漆者,左右傍至也,微见三十日死。


脉至如涌泉,浮鼓肌中,太阳气予不足也。少气味,韭英而死。


脉至如颓土之状,按之不得,是肌气予不足也。五色先见黑,白垒发死。


脉至如悬雍,悬雍者,浮揣切之益大,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。水凝而死。


脉至如偃刀,偃刀者,浮之小急,按之坚大急,五脏菀热,寒热独并于肾也,如此其人不得坐,立春而死。


脉至如丸滑,不直手,不直手者,按之不可得也。是大肠气予不足也。枣叶生而死。


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,不欲坐卧,行立常听,是小肠气予不足也。季秋而死。


脉解篇第四十九


太阳所谓肿,腰脽痛者,正月太阳寅,寅太阳也。正月阳气出,在上而阴气盛,阳未得自次也,故肿,腰脽痛也。


病偏虚为跛者,正月阳气冻解,地气而出也。所谓偏虚者,冬寒颇有不足者,故偏虚为跛也。


所谓强上引背者,阳气大上而争,故强上也。


所谓耳呜者,阳气万物盛上而跃,故耳呜也。


所谓甚则狂巅疾者,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,下虚上实,故狂巅疾也。


所谓浮为聋者,皆在气也。


所谓入中为喑者,阳盛已衰故为喑也。


内夺而厥,则为喑俳,此肾虚也,少阴不至者厥也。


少阳所谓心胁痛者,言少阳盛也。盛者心之所表也,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,故心胁痛也。


所谓不可反侧者,阴气藏物也,物藏则不动,故不可反侧也。


所谓甚则跃者,九月万物尽衰,草木华落而堕,则气去阳而之阴,气盛而阳之下长,故谓跃。


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,阳明者午也,五月盛阳之阴也,阳盛而阴气加之,故洒洒振寒也。


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,是五月盛阳之阴也。阳者衰于五月,而一阴气上,与阳始争,故胫肿而股不收也。


所谓上喘而为水者,阴气下而复上,上则邪客于脏腑间,故为水也。


所谓胸痛少气者,水气在脏腑也;水者阴气也,阴气在中,故胸痛少气也。


所谓甚则厥,恶人与火,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,阳气与阴气相薄,水火相恶,故惕然而惊也。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,阴阳相薄也,阳尽而阴盛,故欲独闭户牖而居。


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,弃衣而走者,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,故使之弃衣而走也。


所谓客孙脉,则头痛鼻鼽腹肿者,阳明并于上,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,故头痛鼻鼽腹肿也。


太阴所谓病胀者,太阴子也,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,故曰病胀。


所谓上走心为噫者,阴盛而上走于阳明,阳明络属心,故曰上走心为噫也。


所谓食则呕者,物盛满而上溢,故呕也。


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,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,故曰: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。


刺要论篇第五十


黄帝问曰:愿闻刺要?


岐伯对曰:病有浮沉,刺有浅深,各至其理,无过其道,过之则内伤,不及则生外壅,壅则邪从之。浅深不得,反为大贼,内动五脏,后生大病。


故曰:病有在毫毛腠理者,有在皮肤者,有在肌肉者,有在脉者,有在筋者,有在骨者,有在髓者。


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,皮伤则内动肺,肺动则秋病温疟,泝泝然寒慄。


刺皮无伤肉,肉伤则内动脾,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,病腹胀烦不嗜食。


刺肉无伤脉,脉伤则内动心,心动则夏病心痛。


刺脉无伤筋,筋伤则内动肝,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。


刺筋无伤骨,骨伤则内动肾,肾动则冬病胀,腰痛。


刺骨无伤髓,髓伤则销铄●痠,体解●然不去矣。


刺齐论篇第五十一


黄帝问曰:愿闻刺浅深之分。岐伯对曰:刺骨者无伤筋,刺筋者勿伤肉,刺肉者无伤脉,刺脉者无伤皮,刺皮者无伤肉,刺肉者无伤筋,刺筋者无伤骨。


帝曰:余未知其所谓,愿闻其解。岐伯曰:刺骨无伤筋者,针至筋而去,不及骨也。刺筋无伤肉者,至肉而去,不及筋也。刺肉无伤脉者,至脉而去,不及肉也。刺脉无伤皮者,至皮而去,不及脉也。所谓刺皮无伤肉者,病在皮中,针入皮中无伤肉也。刺肉无伤筋者,过肉中筋也,刺筋无伤骨者,过筋中骨也。此之谓反也。


刺禁论篇第五十二


黄帝问曰:愿闻禁数?


岐伯对曰:脏有要害,不可不察。肝生于左,肺藏于右,心部于表,肾治于?,脾为之使,胃为之市。


膈肓之上,中有父母,七节之傍,中有小心,从之有福,逆之有咎。


刺中心,一日死。其动为噫。


刺中肝,五日死。其动为语。


刺中肾,六日死。其动为嚏。


刺中肺,三日死。其动为咳。


刺中脾,十日死。其动为吞。


刺中胆,一日半死。其动为呕。


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。


刺面中溜脉,不幸为盲。


刺头中脑户,入脑立死。


刺舌下中脉太过,血出不止为喑。


刺足下佈络中脉,血不出为肿。


刺郗中大脉,令人仆脱色。


刺气街中脉,血不出,为肿鼠仆。


刺脊间中髓为伛。


刺乳上,中乳房,为肿根蚀。


刺缺盆中内陷气泄,令人喘咳逆。


刺手鱼腹内陷为肿。


无刺大醉,令人气乱;无刺大怒,令人气逆:无刺大劳人;无刺新饱人;无刺大飢人;无刺大渴人;无刺大惊人。


刺阴股中大脉,血出不止,死。


刺客主人内陷中脉,为内漏为聋。


刺膝膑出液为跛。


刺臂太阴脉,出血多,立死。


刺足少阴脉,重虚出血,为舌难以言。


刺膺中陷中,肺为喘逆仰息。


刺肘中内陷气归之,为之不屈伸。


刺阴股下三寸内陷,令人遗溺。


刺腋下胁间内陷,令人咳。


刺少腹中膀胱溺出,令人少腹满。


刺●肠内陷为肿。


刺眶上陷骨中脉,为漏为盲。


刺关节中液出,不得屈伸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收起

取消
  • 首页
  • 服务
  • 微信syyuce